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北京大学药学院2项科研成果分获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张强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基于分子靶的新型抗肿瘤分子递送系统的研究”获2012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成员有吕万良、贾欣茹、王凡、齐宪荣、张烜、王坚成、王学清、张华和代文兵。针对肿瘤治疗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该团队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基于分子靶的新型抗肿瘤分子递送系统的研究,利用肿瘤及相关细胞上高表达的分子靶与特定靶头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提出、构建和验证三种全新的抗肿瘤分子靶向:(1)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2)新型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3)基于分子靶向的程序杀伤与联合治疗。本研究提出了将肿瘤治疗的分子靶同时作为药物输送靶标的新思路,对主动靶向给药研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目前,以RGD为代表的新型靶头分子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由此产生的新一代受体介导递送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靶向递送系统的主流方向。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与诊断的新策略,对本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相关研究已经而且还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王夔院士为第一申请人,由北京大学和深圳大学杨晓改、杨晓达、倪嘉缵、刘琼、黄健、刘会雪、苟宝迪、夏青、张天蓝、苏湘鄂、沈立明等联合完成的“稀土生物效应的细胞无机化学研究”成果,获 2012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国是稀土大国,稀土生产和应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具有巨大作用,防止稀土暴露影响人体健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稀土在医药应用中急需解决以及潜在的毒性问题,针对稀土促进细胞增殖存活的机制、稀土造成神经毒性的可能性及其机制、稀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与钙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和稀土抗癌活性等方面的基本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项目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细胞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揭示了金属物种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并提出了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也引起了临床医学和药学界的关注,为我国稀土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延伸阅读: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进步奖(推广类)四个类别,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实施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教育部号召全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代文兵 杨晓改 科研办